要有我,写独特,独特写
刘国昌
【本文提要】:文章援引著名散文家、编辑家、《十月》杂志原副主编张守仁先生所说的“要有我,写独特,独特写”的“9字理念”展开论述,详述了这“9字理念”对于记者写稿的指导意义。
文章指出,“要有我”,就需要记者写出自己的发现、自己的识见。“写独特”,就是写出来的稿子“与众不同”,不是“大路货”,不是“似曾见过的东西”。“独特写”,就是每写一篇要有点独创性,有新的材料、新的角度、新的见识。
文章最后强调,现在信息传播发达,每天的报道很多,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,务必要有“独特的东西”。
著名散文家、编辑家、《十月》杂志原副主编张守仁先生,曾写过一篇题为《要有我,写独特,独特写》的文章。他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散文写作,但其论述的道理对于新闻写作大有裨益。
要有我,写独特,独特写,这9个字读起来有点绕口,但其所阐述的道理很深刻。今天我们就此谈谈这事儿——
一、先说“要有我”。
张守仁先生在文章中指出,没有“我”的散文,就没有灵魂。散文要写自己,写自己的感受、体验、识见、发现。
以此来看新闻写作也应该是这样:
“要有我”,就需要记者到现场去采访。在现场“五官都张开”去观察、去收集、去思考。
“要有我”,就需要记者写稿时融入自己的体验、情感。记者在现场必然会有很多的体验、感触,写稿时要注意和善于将这些写进稿子里。
“要有我”,就需要记者写出自己的发现、自己的识见。这一点很重要,如果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,只写点一般的话,或者来点空话套话,那就失掉了“要有我”的意义。
“要有我”,从哲学上讲是个“主体意识”问题。发挥这种“主体意识”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用自己的眼睛去看,用自己的耳朵去听,用自己的脑子去想。把自己与所写的人和事融为一体,进而写出独到的内容。
无论干什么事情,有无“主题意识”那是大不一样的。以写作论,“主体意识”强,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个性、特色就突出,反之则就是“一般化”,得不到读者的欢迎。
二、再说“写独特”。
张守仁先生在文章中指出,“写独特”就是要写个人独特的、与众不同的经历、感受、经验和见识。
在新闻写作中力求“写独特”,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。“写独特”,就是写出来的稿子“与众不同”,不是“大路货”,不是“似曾见过的东西”。在稿子中有新的材料、新的角度、新的见识。
比如同样是写湖南省表彰袁隆平的活动,《长沙晚报》从50万元奖励的角度报道;《潇湘晨报》从“省长三祝”这个角度报道;而《三湘都市报》则从“省长让座”的角度报道,标题是:袁院士,请您坐中间。
很显然,《三湘都市报》的报道有特点,角度新颖,吸人眼球。
“写独特”是记者写稿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。当你拿到选题的时候,当采访中有感受的时候,一定要把“写独特”的理念考虑在前,以此来约束、指导自己的写作。
三、最后说“独特写”。
张守仁先生在文章中指出,“独特写”,就是每写一篇要有点独创性。切忌用熟了的、用滥了的套语。独特的感受要用独特的语言、独特的句式、独特的视角、独特的手法、独特的切入点去描述。不必拘泥于一格,务必拓宽路子。
张守仁先生这番话,对于指导我们新闻记者写稿有着鲜明的针对性。时下有些记者很缺乏这种“独特写”的精神和行动。一稿出手,总让人感到“似曾相识”、有“模仿的痕迹”,这就是败笔。如此情况是需要努力避免的。
当然,写文章有个相互借鉴问题,但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看其手法,学其精华,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创作出富有自己特点的文章。诚如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所说: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”对于技术技巧要学习,但在写法上不应简单模仿而失去自己的风格。
小结语:
以上就张守仁先生所说的“要有我,写独特,独特写”的9个字,进行了简略分析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,作为一个记者写稿,树立和培养这“9字理念”十分必要和重要。
现在信息传播发达,每天的报道很多,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,务必要有“独特的东西”。这就需要每一位记者要努力在“写独特”上多下功夫,力求写出更多更好的“这一篇”。
官方微信
手机站点